现在的汽车,对驾驶者的意义越来越不局限于一个驾驶工具了,有时候它不但是身份的象征,更像是私人助理……
现在的汽车,对驾驶者的意义越来越不局限于一个驾驶工具了,有时候它不但是一种身份象征,更像是一个“私人助理”:在把你从公司拉到机场的路上不但要让你坐的舒服,还要让你静下心来计划好接下来的工作,或者在必要时帮你找到一条躲避拥堵的路,甚至提醒你下周二就要给熊孩子开家长会了……
在这个过程里,伴随着驾驶员和车辆,以及车辆与外界的大量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汽车发展到眼下这个阶段,已经离不开一套与驾驶员进行信息沟通和控制互动的系统了。可当初汽车登上历史舞台时,真心没有谁能想到它日后可以做这么多事情……
兄弟,聊个天呗?去屎!车没油了,你出来咋不检查?
还记得汽车刚刚“诞生”那阵,当时的设计师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提升它的稳定性和实用性,至于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抱歉!当时没人考虑过这些问题。
过了很多年,当那些汽车先驱的“熊孩子”长大之后,汽车已经大致定型,此时“熊孩子”的天性使然,他们开始热衷于在长辈支持下,用技术相对成熟的汽车去找刺激了——譬如赛车!
说起当年的赛车,那真不是一般“刺激”——当年赛车手的打扮跟今天大街上“侉子”摩托车手的装束差不多:别说什么专业的赛车服和赛车手套了,很多人能找到一副防风眼镜(有的还是自己手工做的)就跑去比赛了,好在当年赛车也跑不了多快,与其说是比速度,更像是比谁的车稳定性更高,修车更快。因此在赛道旁发现赛车手钻到车底下修车也是屡见不鲜。
此时,伴随着比赛一步步发展,一个迫切的需求冒出来了:驾驶者需要一个能和汽车“沟通”的工具,它不能仅仅能提供剩余燃油这个基本信息,更要告诉车手车辆(尤其是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并让驾驶者调整自己的驾驶策略。
说实话,当年的指针式仪表盘(下文简称“指针君”)到底是什么时候被定型的,历史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机械加工工艺还不算先进的年代,这些口径巨大的、爷爷辈的“指针君”还真起了不小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上的功能越来越多,逐渐出现了电气设备,然后机械结构开始逐渐消失,突然有一天空调出现在了汽车上、接着是音响……这些汽车上多出来的设备,就像春节前超市购物车里的大宗商品一样,让“购物车”越来越吃不消了。
此时,工程师开始挠头一个问题:
“车内空间有限,越来越难容下因功能增加而不断冒出来的仪表盘和控制面板了!”
历史证明:同样的烦恼绝对不会只骚扰一小拨人,世界大同,大家遇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在汽车工程师挠头的时候,还有一拨工程师也在被这个问题困扰着,而且忍了很久,因为他们所在行业事关大量人命,出一点儿小差错就是一群人的灾难……
当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飞机之后,60年的时间里,飞机便从最初的简陋结构发展到了连亲娘都认不出来的样子,这不但意味着飞机的稳定性,载重能力还有续航能力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飞机驾驶舱的复杂程度也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又骇人听闻”的程度……
上图是早期波音727飞机的驾驶舱,看到这么多的仪表和开关,你们是不是觉得很“肉麻”,内心颇有种一开学就赶上摸底考试的惊惧吧???
如果你觉得727的驾驶舱已经很“惊惧”了,那下图就能让你感受到什么是开学第一天便三科同时摸底考试,晚上还要开家长会的绝望……
上图是英法两国联合研制的“协和”中程超音速客机的驾驶舱,看看这个仪表量,满满一屏数花眼了吧?事实上这还是正副机师的工作量,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完整的“协和”驾驶舱,我保证在你不晕过去的前提下给你点个赞。
考虑到波音727是1964年的产品,而协和飞机是1976年的产品,那按照技术发展的趋势来推断,40年后我们坐的新式飞机,功能翻了不知道多少倍,那驾驶舱岂不是要被仪表给闹翻天了?
事实正好相反!
最新式飞机的驾驶舱看起来整洁多了!现在的新飞机,仪表数量比之前少了太多太多,而且看着也更舒服,用着也更方便了——拿最新的波音787飞机为例,它的驾驶舱见下图: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周末陪媳妇逛遍了北京前门后海新东安王府井,但全程只买了个麦当劳甜筒一样的幸福感?所有的传统仪表几乎都被彩色的液晶显示屏替代了,本来看着就想吐的控制板瞬间“清爽”许多,而数不过来的控制开关,也都被机载电脑来统一管理了。
事实上,显示层面的直观化,控制层面的简单化,是交通工具领域的一大设计趋势,不单单航空方面如此,汽车亦是如此,伴随这两“化”而来的,便是汽车界的“去指针”化。
传统汽车上“指针君”的特点我就不细说了,虽然它很可靠,有趋势预警,但误差大、不直观、反应速度慢,最要命的是浪费空间这条,就够我给它推出门外枪毙七七四十九回了,剩下那一回不杀他只因为“情怀”在给它说情。
而在“去指针”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担起驾驶员与汽车信息沟通重任的,唯有数字模拟显示(下文简称“数字君”)最为可行,因为只有它才有能力在现有技术框架下,把大量信息于有限空间内整合并显示出来。
不过在“指针君”退位但“数字君”距离上位还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数字君”推翻“指针君”这一历史过程中(目前指针君还没彻底死透透),可是谁捅了“指针君”第一刀呢?
1976年,在欧洲,阿斯顿马丁破天荒推出那款菱角分明的拉贡达(下面两图)之时,“指针君”的身上便被捅出了第一个血窟窿——不过这刀捅的算是半个误伤,因为拉贡达的设计初衷,是意图在方方面面去颠覆欧洲的学院派汽车设计理念,液晶数字仪表盘仅仅是作为第二梯队冲进汽车设计院的毛贼,看到指针君正在跟院长惺惺相惜,便随随便便捅了一刀。
1978年,诞生自美国的凯迪拉克Seville(下图),带着一群来自美国的小伙伴,用铅笔刀在指针君身上扎了无数个小窟窿。具体做法就是把数字仪表盘作为选配,或者一些豪华车型的标配面向市场推广,这种做法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这些对指针君的颠覆虽然刀刀不致命,但却导致它持续十多年在慢流血。
1983年,也就是笔者呱呱坠地的那一年,雷诺推出的一款小车“Renault 11”(下两图)用大砍刀结结实实给指针君来了一下子,这刀砍的是如此具有历史意义,是因为这款车搭载的数字仪表盘,堪称是现代汽车仪表盘的“始祖”,甚至它当初的很多设计,在现在的汽车上还能见到。
从此之后,指针君的地位就是一年不如一年,影响力也是日渐式微,直到现在处于朝中无人伴其左右,随便走大道上都能被路过的毛贼乱捅一气的状态。不过要细数现在指针君身上的刀伤,论花式和狠度,估计奥迪达到的成就暂时无人可比。
是的,奥迪不但把灯君都给玩坏了,还顺道把指针君给捅了个半死不活:在奥迪最新的一代A4上,我们习惯的那个“指针君”彻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自称“虚拟驾驶舱”的数字君。
从官方的定义解读,“虚拟驾驶舱”是一个整合了诸多车辆功能和信息,并将其按照驾驶者需求进行个性化设定、或根据环境重要性进行合理搭配并显示,同时与驾驶者进行互动的“显示与控制”系统。
是不是感觉有点啰嗦?其实我也这么觉得,那我们换个直白点的说法:
咳咳!这个“虚拟驾驶舱”就好比是一个帮助驾驶者处理汽车、环境、社交等繁琐又复杂的信息和功能,辅助他们做出正确决策的“私人助理”。
譬如,在驾驶者控制车辆的时候……
“虚拟驾驶舱”可以用很传统的形式(模拟“指针君”),把速度和转速两个车辆核心信息显示到仪表盘上;
同时,它还能摇身一变以导航模式,把车辆位置和路线地图作为背景显示在仪表板上,而传统的速度和转速表,都会相应缩小一定的尺寸,“半躲”在外侧以免覆盖重要的路面信息;
或者,它还能以“娱乐”的工作方式,在显示屏中央重点显示导航地图、电话、广播和媒体列表,而此时的转速表和车速表则被缩成了刻度仪分置在仪表盘的左侧和右侧。
在一些RS家族的高性能运动车型上,这套“虚拟驾驶舱”还可以“变本加厉”显露出自己凶猛的一面——整个大显示屏的界面上只集中突出了转速表、轮胎压力,发动机扭矩等与竞速直接相关的核心信息,帮助驾驶员专注于驾驶。
甚至,连奥迪的MMI系统也都被整合到了这个“虚拟驾驶舱”中,所有的操作,全部只需要通过方向盘上的多功能按键组合和驾驶员右手侧的多媒体控制按键来完成。
可能有的人会质疑:
“这个‘虚拟驾驶舱’不就是一个多功能显示屏吗”
现实肯定没有这么简单,事实上“虚拟驾驶舱”的意义远比表象要深刻——打个比方来说,“虚拟驾驶舱”的出现,就好似改变了驾驶员和车辆信息与控制交互的“语言基础”和“对话环境”,这就像旧时代账房掌柜的算账,必须要用噼里啪啦作响的老算盘拨弄老一会儿才能算清账款,但到了现代,一个计算器三下五除二就搞定问题了。
与此同时,从技术层面上,“虚拟驾驶舱”的出现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现实意义:
1、突破了车辆上显示屏分辨率的限制
一直以来,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汽车上(特斯拉那个变态佬除外),以尺寸最大的中控台显示屏为例,它们的原厂显示屏的最长边分辨率均不超过1024像素;一些国内自主品牌,曾经试过使用最长边1280像素的显示屏,但这绝对是少数。
而“虚拟驾驶舱”的显示屏分辨率则达到了1440×540,同时采用了一个单秒运算80亿次的NVIDIA芯片做支撑(没错,就是那个靠电脑游戏发迹的N卡)。
2、提高信息质量
这里的信息质量,我指的是信息的显示质量和沟通质量,提升显示质量我就不解释了,这是秃子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我这里想强调的是信息的沟通质量:
由于“虚拟驾驶舱”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环境需求集中显示屏的“可视资源”为驾驶者呈现最有价值,也是驾驶者最需要的信息,所以在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中,以往传递方式中存在的驾驶者因信息太多导致的错过或误读信息的可能性便得以大大降低,提升信息的沟通质量,实质上也是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3、降低厂商的成本、进一步推动汽车向模块化迈进
对世界各地的汽车消费市场来说,标准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譬如在英联邦国家,汽车的速度表和燃油剩余量都用英制单位来计量。但是在俄罗斯和亚洲,市场上却都在用公制单位来计量。所以对很多汽车制造商来说,想把仪表盘做的简洁,只能做两套单位标识不同的产品出来;但要是想省事儿,那就把两套单位都整合到一个仪表上,但势必导致整个仪表板看起来乱糟糟。而且,如果涉及到显示图案不同的问题,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做多种方案来解决问题了。
但有了数字模拟仪表盘,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即使有的问题在现阶段还不能彻底解决,但已经可以大大降低厂商的生产和设计成本。同时,这也意味着车载系统在模块化方向上前进了一大步。
4、打开一个人机交互的新空间
根据官方的资料,奥迪在未来将把这套“虚拟驾驶舱”系统和MMI系统彻底整合并接入自然语音控制系统和互联网系统,这意味着以后汽车的驾驶舱可能真的会实现彻底的虚拟:
没有任何不必要的实体按键,一切功能都可以通过语音和触碰来控制,甚至信息的显示也会实现3D且无限制的自由投射——到时候,可能仪表盘这个东西都不复存在了!
想到这里,车云菌不禁深为之激动,甚至准备构思下一篇稿子《永别了……仪表君!》的开篇语了。
好了,各位先慢慢激动会儿,我想静静……
加料 /